从抗日救国一直战斗到抗美援朝
欣见国盛家安,95岁老兵不忘如何“拼刺刀”
丁邦安展示拼刺刀的要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赵恒 摄)
2023年10月11日,子女们与丁邦安(左三)、陈可英(右二)在南漳县水镜庄合影。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通讯员 汤伟峰 张利平
采访对象:95岁抗战老兵丁邦安及家人
展开剩余85%采访地点:湖北省宜城市
7月19日,87岁的陈可英老人期待了一个星期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
“你和爸爸都还好吗?最近宜城连续高温,一定要保重身体。”
“你大姐刚送来了豆角、黄瓜、西红柿……新鲜着呢。你妹妹也来给我们量了血压,都挺好的。”
陈可英依依不舍地挂断远在福州大学工作的三儿子丁国民的电话,端起保温杯递给95岁的丈夫丁邦安:“天热,多喝点水,刚才老三专门交代的。”
两位老人相濡以沫,儿女孝顺、家庭和睦,晚辈们事业有成……四世同堂的丁邦安生活得幸福而满足。
这位身板硬朗、耳聪目明的老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从舍生忘死的岁月到岁月静好的晚年,丁邦安用一生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承诺,也收获了人生的幸福圆满。
14岁加入张自忠将军生前所在部队
成为抗战娃娃兵
1930年,丁邦安出生在宜城市小河镇荣河村。1944年,年仅14岁的他在南漳县肖堰镇加入了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生前所在部队,成为一名抗战娃娃兵。
起初,丁邦安被安排到军部总医院给医生当助手。每天,他不分昼夜地为伤员清洗伤口、包扎、喂药送水、清洗消毒绷带。“那时年纪小,上不了战场,但我希望这些伤员能早日康复。”丁邦安说。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徐州前线,丁邦安所在部队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绥靖区”副总司令张克侠和何基沣的率领下起义。丁邦安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随后参加了歼灭孙元良第16兵团和生俘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等战斗。因在战场上英勇顽强,丁邦安荣立三等功,并担任迫击炮手。
此后,丁邦安随部队突破长江,解放南京、苏州、上海。所在部队一路势如破竹,他本人两次荣立三等功。攻打上海前,丁邦安所在部队受到陈毅的接见。
1950年10月底,丁邦安所在的钢炮团并入第9兵团20军59师,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彼时的朝鲜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丁邦安和战友们穿着单薄军装,用毛巾裹住头部抵御严寒。“带铁掌的牛皮鞋在雪地上无法行走,我们就抱着小钢炮直接从山上往下滚。”他回忆说。
“夜行晓宿,部队悄悄抵达长津湖地区,完成了对美军陆战一师的包围。”丁邦安说,战斗持续了7天7夜,子弹打光后,他和战友们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战。从小习武的丁邦安连续刺死8名敌人,自己左腿部也被划了一个大口子,直到战斗结束才发现鲜血已结成厚厚的冰痂。
连长命令他回后方医院治疗,险些被截肢的腿保住了。经过3个月治疗,还未痊愈的丁邦安又主动要求回到战场。
解放汉城,重回“三八线”……丁邦安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他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两次荣立四等功。他所在的钢炮团因屡立战功,先后受到彭德怀、贺龙的接见。
丁邦安说:“这是最大的肯定和褒奖,让我终生铭记。”
回村和乡亲们一起奋斗
小儿子考上博士
1956年初,带着满身伤疤和对家乡的眷恋,丁邦安回到宜城。组织安排他到邮电局任通信股长,他却主动请缨:“我是农民的儿子,要回村和乡亲们一起干!”此后,他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治保主任,一头扎进家乡建设中。
当年底,丁邦安与陈可英结为伉俪。随着两个女儿、三个儿子陆续降生,本就拮据的家庭变得更加艰难。那时,襄阳市重大建设项目陆续开工,丁邦安一年到头都带领村民奋战在施工现场。
1970年初,在修建荆门炼油厂输油管线时,丁邦安被一根油管砸伤,险些丢了性命,在大家的帮助下才凑够住院费,捡回一条命。
一人在家的陈可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挣工分,晚上照顾完孩子,还要点着煤油灯做布鞋。会裁缝手艺的她经常被邻居们请去做衣服,陈可英二话不说就去帮忙。“每年正月初一,我们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别提多高兴。”大儿子丁国全回想起这些,不禁热泪盈眶。
在丁国全的记忆里,父母一直教导他,人穷不能志短,要靠双手挣生活,不贪不占心里安。
为了攒孩子们的学费,每年院子里的枣和柿子成熟后,陈可英就摘下来,挑到20多公里外的宜城市区去卖。1972年8月的一天,饥肠辘辘的陈可英回到家,从布包里掏出一件崭新的棉布背心——那是她用卖枣的钱给儿子买的,丁国全穿到领口磨破仍舍不得丢。
陈可英因常年劳作,加上营养不良,造成贫血并落下病根。“我们夫妻没有上过学,但知道读书改变命运。”陈可英说,他们节衣缩食供孩子们读书,三儿子丁国民一直读到博士,现为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么多年,家庭重担都压到老伴的肩膀上,她从未叫过一声苦。”说起这些,丁邦安既幸福又愧疚。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流过的血、吃过的苦都值了!”
“祝爸爸妈妈长命百岁!”今年6月1日,丁国民带着爱人回宜城看望父母,20多位家人围坐在一起给两位老人送上祝福。这一天,丁邦安与陈可英格外高兴。
每年春节、中秋、端午和老人寿辰,两张大圆桌坐得满满当当,是这个大家庭最热闹的时光。“爸妈是全家的定盘星。” 丁国全说。
2019年,为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丁国民在宜城市区买了一套两居室,这里成了大家最喜欢来的地方。2023年,丁邦安想去看看当年参建的三道河水库,二儿子丁国庆和三儿子丁国民带上两位老人,第二天就出发了。2024年,两位老人先后住院6次,小女儿丁国勤每天送饭、陪床、照顾老人。得知消息后,在杭州从事物流生意近20年的丁国全,立即把公司转让,回到宜城,就为了能更多照顾和陪伴老人……子女们的孝心,让老人的晚年过得舒心。
在两位老人的呵护下,孙辈和重孙辈也都渐渐长大成才。7月4日,大孙女丁琴琴带着两个小孩从武汉回宜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爷爷奶奶。丁邦安把晚辈们搂在怀里,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如今,丁邦安与陈可英已携手走过69年风雨。他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生活规律而简单。他们在小区遛弯,在运动器材上锻炼,身体硬朗的丁邦安还主动担任社区志愿者,发挥余热:建议调整垃圾箱位置方便居民,主动帮助和开导家庭有矛盾的居民,给孩子们讲抗日杀敌的故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流过的血、吃过的苦都值了!”丁邦安乐呵呵地说。
偶尔来了兴致,丁邦安还会给大家展示拼刺刀的动作要领。
双脚站定,重心下沉,腰杆笔直,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此时的丁邦安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95岁老兵的身影,与那个20岁的年轻战士相重合,刺刀在手,锐不可当。
发布于:湖北省嘉旺网-杠杆股市配资平台-在线配资平台注册-按天十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