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全民正在动员起来打一场防控超重肥胖的健康保卫战。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肥胖防控大会上,征集了一批论文。在这里,我们将选取部分优秀论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以及新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以此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体重管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儿童超重及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很多家长都希望能生个胖宝宝,认为胖是宝宝身体强壮的表现,但宝宝体重过大也潜藏健康风险。医学上将出生体重超过4千克的新生儿叫作巨大儿,巨大儿无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还是成年后都更容易发生肥胖。
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所做的一项关于出生体重与儿童时期肥胖风险的纵向研究,探讨了我国小学生出生体重水平与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关联。
研究人员通过家长问卷的形式,获取儿童出生体重信息,并了解孩子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时收集每年学生体检时测量出的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数据,于2016年9至11月开展基线调查,之后每年的9至11月进行随访,共随访了4年。
研究人员把孩子们的出生体重分为4组,即不足3.0千克、3.0~3.4千克、3.5~3.9千克以及4.0千克及以上,然后根据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来定义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又根据性别特异性腰围身高比(WHtR)来判定中心性肥胖:男孩腰围身高比≥0.48、女孩≥0.46,即为中心性肥胖。研究人员以此分析了不同出生体重与儿童期体重指数和腰围身高比之间的关系,进而评估了出生体重与儿童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当中,低出生体重即出生体重不足3.0千克的与巨大儿即出生体重在4.0千克及以上的分别占比为14.5%和15.6%。7~10岁儿童总体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0.4%和28.3%。
研究发现,出生体重跟7~13岁儿童的体重指数和腰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特别是在11~13岁男孩当中,出生体重跟腰围身高比呈现J形关联。出生体重在3.5千克及以上,与儿童期的肥胖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但与中心性肥胖没有显著的关联性。该结果为优化儿童肥胖防控的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醒各位准爸爸、准妈妈要科学控制孕期体重增长,预防巨大儿,为宝宝将来的健康之路打好基础。
本文整理自论文《出生体重与儿童时期肥胖风险的纵向研究》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 龚清海
编辑
嘉旺网-杠杆股市配资平台-在线配资平台注册-按天十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