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这座矗立于海河之滨的文化殿堂,既非浩瀚故宫之广博,亦非上海博物馆之精专,却如一位饱学而低调的智者,以独特的收藏视角与深厚的历史积淀,默默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吉光片羽。步入其间,仿佛踏入一条静谧而深邃的时间长河,每一件文物都如一颗星辰,在幽微处闪耀着属于自身的光芒,无声诉说着流转千年的故事。
天津博物馆
西周太保鼎:青铜时代的威严印记在博物馆“耀世奇珍”展厅的中央,西周太保鼎巍然矗立,周身散发着历经三千多年岁月洗礼的厚重与神秘。此鼎方唇立耳,四足坚实如柱,周身遍布庄严的云雷纹饰,四壁外侧则赫然凸起四道粗犷的扉棱,其上铸有狰狞的饕餮纹样,双目炯炯,似能洞穿时空,守护着鼎内承载的古老信仰与秩序。
西周太保鼎
展开剩余89%鼎内壁铸有“太保铸”三字铭文,如一道密钥,指向了它不凡的身世。史书明确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以召公奭为太保,辅佐朝政,分封燕国。这尊鼎,正是这位功勋卓著的西周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礼器,是那个遥远王朝礼乐制度与森严等级的无声证物。其形制之雄浑,纹饰之古奥,工艺之精湛,令它成为西周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之重器。驻足其前,仿佛能听见青铜时代宏大庄严的钟磬之声穿越时空,隐隐回响。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丹青妙笔化瓷魂在馆藏珍宝中,一件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美,诠释着清代制瓷工艺登峰造极的境界。瓶高约28厘米,器型为经典的玉壶春式,线条流畅,腹部圆润饱满,亭亭玉立。通体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纯净无瑕,为彩绘提供了完美的画布。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瓶身主体,是一幅由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工笔花鸟图卷:几枝芍药自瓶底斜逸而出,花冠硕大,姿态雍容,花瓣层层叠叠,以细腻的粉彩渲染出深浅不一的娇艳;一只翎羽斑斓的雄雉鸡立于嶙峋山石之上,回首顾盼,眼神灵动,尾羽华美舒展,其翎毛的质感与光泽被描绘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山石旁点缀着几丛清雅的兰草。画面构图疏密有致,设色妍丽而不俗艳,将珐琅彩料鲜艳、凝练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瓶底以端庄的蓝料楷书落“乾隆年制”四字款。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将瓷器烧造与宫廷绘画艺术完美熔铸,是乾隆盛世审美情趣与工艺水准的璀璨结晶,堪称天津博物馆陶瓷收藏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轴:千山暮雪入画来在书画展厅的幽光里,北宋画家范宽(传)的《雪景寒林图》轴,以其磅礴的气势与深沉的意境,构筑起一片令人屏息的冰雪天地。画面描绘了北方冬日雪后群山的壮阔景象。主峰巍然耸峙,占据大幅画面,山势雄浑,层峦叠嶂,在白雪覆盖下更显苍茫浑厚。山间寒林挺立,枝桠虬劲,虽被积雪重压,仍透出顽强的生命力。山坳处,隐约可见几处静谧的村落和萧寺,为这寂寥的天地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整幅画以墨色为主调,通过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辅以留白表现积雪,营造出寒气逼人、万籁俱寂的深冬意境。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此图虽非范宽可靠无疑的亲笔真迹,但画风、技法、气韵无不深深烙印着范氏“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艺术烙印,被公认为其流派或后世追摹的典范巨制。它不仅是研究北宋全景式山水画风貌的珍贵遗存,更是中国绘画史上表现雪景寒林题材的不朽丰碑。凝视画卷,仿佛置身于千年前那银装素裹的天地之间,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永恒力量。
清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翠色生凉玉生烟在琳琅满目的珍宝中,一件清代的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以其材质的珍贵与雕琢的精绝,吸引着无数目光。瓶体选用上乘翡翠料雕琢而成,质地细腻温润,色泽均匀,通体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湖水绿色。其造型为扁瓶式,线条简约流畅,稳重典雅。瓶身两侧装饰有精美的兽首衔环活环耳,灵动精巧,为整器增添了轻盈之感。
清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清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清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瓶身主体采用高浮雕结合镂雕的技法,满饰繁复而有序的缠枝菊花纹样。菊枝蜿蜒缠绕,花叶舒卷自如,菊瓣层叠绽放,生机盎然。纹饰布局疏密得当,雕工极其精湛,花瓣的柔美、叶片的翻卷、枝干的遒劲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坚硬冰冷的翡翠上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律动。此瓶集良材、巧思、绝技于一身,不仅是清代宫廷玉作巅峰技艺的代表,更是中华玉文化“以玉比德”、“巧夺天工”理念的完美物化呈现,令人叹为观止。
近代 大沽口铁钟:海门悲风铸警世天津博物馆的近代史展厅中,一口斑驳巨大的铁钟,以其沉甸甸的质感和沧桑的印记,无言地诉说着中华民族一段血与火的抗争史。此钟铸造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原悬挂于大沽口海神庙(后改称北炮台)。钟体巨大,通高近两米,钟身遍布铭文,记载了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及众多淮军将领的官职姓名。
大沽口铁钟
大沽口铁钟
大沽口铁钟
它绝非普通的寺庙法器。1900年,八国联军为打开通往北京的水路,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台。在敌舰猛烈的炮火轰击下,炮台守军浴血奋战,这口铁钟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钟体上至今清晰可见累累弹痕与凹坑。它是那场悲壮战役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见证者。大沽口炮台的最终陷落,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切肤之痛。这口饱经战火、伤痕累累的铁钟,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其无声的矗立,便是最振聋发聩的警示长鸣,提醒后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漫步于天津博物馆的展厅,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从西周太保鼎上饕餮纹的狞厉威严,到清乾隆珐琅彩瓶上芍药雉鸡的妍丽精工;从北宋《雪景寒林图》中千山暮雪的浩渺沉雄,到清翡翠瓶上缠枝菊花的翠色生凉;再到近代大沽口铁钟上弹痕的无声控诉,三条石工牌上铸铁的冰冷印记……这些或华美、或朴拙、或壮阔、或精微的经典文物,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
它们如同历史的切片,在时光深处静静呼吸,以无声的言语,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的王朝更迭、艺术辉煌、战火洗礼与工业脉搏。在天津博物馆的幽光里驻足,我们不仅是在欣赏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是在与那些消逝的岁月、过往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中华文明那深沉而坚韧的生命力。每一次凝视,都是对来路的追寻,每一次感悟,皆是对未来的沉淀。
国之重器耀千秋百馆之宝-浙江省博物馆五件国宝讲述浙江的千年心跳
江南文化的艺术圣殿:苏州博物馆探秘
美术融合科技 艺术赋能发展 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协“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苏浙段)采风侧记
发布于:山东省嘉旺网-杠杆股市配资平台-在线配资平台注册-按天十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